(資料圖)
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成立40年的時光長卷里,群眾衣著的變遷藏著生動的時代注腳。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中山裝是這片土地上最鮮明的印記。筆挺的線條、規(guī)整的立領,成為身份與時代的標配。而田間地頭的農民,身上多是打了補丁的粗布衣,一針一線縫補著日子的樸素。那時的維西縣民族服裝廠,還在用腳踏縫紉機咔嗒作響地趕制衣物,本地裁縫師張俊生回憶:“剛學裁縫時,眼里最多的就是中山裝的樣式。”
20世紀70年代后,維西縣民族服裝廠換上了電動縫紉機,針頭跑起來快了不少,衣裳的模樣也有了變化,雖然服飾樣式已在醞釀新的可能,但四開袋的款式依然是主流?!斑@種經典一直延續(xù)到1996年后才慢慢退出舞臺?!本S西縣民族服裝廠原廠長羅寧記憶猶新。
20世紀80年代是個明顯的分水嶺。外地個體商戶帶著新鮮樣式涌入,像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湖面。維西的衣裳忽然就“活”了——男士們開始穿起利落的夾克衫,女士們的衣柜里多了一字領、小翻領的俏模樣,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裙子的出現。“20世紀80年代后,街上的顏色都亮了幾分。”羅寧說起這些,眼里還帶著笑意。這位1965年就進廠的老人,看著針線從縫補溫飽到勾勒時尚,感觸尤深。
在服飾變遷的浪潮中,維西縣非遺工坊的探索為民族服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99年開辦工作室時,就想著讓傈僳族的花繡走出大山?!崩畈侥﹃粔K布料,指尖劃過細密的針腳,“我就想把刺繡、織布這些老手藝整合起來,讓它們能養(yǎng)活人?!?/p>
20多年的深耕,讓她見證了傳統(tǒng)技藝的“破圈”。“以前繡片只做衣裳,現在能縫在包包、圍巾上;以前姑娘們學刺繡是為了打發(fā)時間,現在進工坊做活,一個月能掙幾千塊錢?!比缃瘢摲沁z項目工坊間接帶動1000余人、直接帶動19人就業(yè),涵蓋刺繡、縫紉、織布等多個工種,還為康恩家園提供600人次的臨時用工。
來源:云南日報
編輯:李玉芳
掃碼關注“迪慶先鋒”
投稿郵箱:3090206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