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立秋吃什么?立秋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2021-08-30 01:00:57來源:網(wǎng)絡(luò)  

立秋是很重要的一個節(jié)氣,在這一天,為了歡迎秋天的到來,向來”民以食為天的“自然不會忘記用吃來紀念這個重要的節(jié)氣。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在每年的立秋肯定是要吃肉食的,這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北京人所說的”貼秋膘“。秋天到了,就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機,為了紀念秋天到來,在秋天立秋這一天,即使再普通的老百姓家也會想辦法燉一鍋肉,想辦法把夏天丟掉的膘給趕快補回來,所以也就有了”貼秋膘的習俗“。

在南京一帶,很早就已經(jīng)有了”吃西瓜啃秋“的習俗。據(jù)說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在南京一帶,曾經(jīng)有很多人因為在夏天不愛洗澡長出了癩痢瘡,但是無論當?shù)氐陌傩赵趺礋惆莘?,求醫(yī)問診卻始終都治不好,后來,有一位大富豪家的女兒不知道從哪位老神仙那里得來一個偏方,說是吃西瓜就可以治好身上長出的癩痢瘡,結(jié)果大家吃了西瓜以后確實將癩痢瘡給治好了,而這一天正是立秋,所以這個習俗也就延續(xù)了下來。

立秋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立秋傳統(tǒng)食物介紹

1、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nóng)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nóng)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杭州吃西瓜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chǎn)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3、北京“貼秋膘”吃肉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fā)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4、山東吃“渣”山東萊西地區(qū)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5、天津流行“咬秋”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后,人們應(yīng)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wǎng)友表示,現(xiàn)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jīng)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yǎng),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6、四川喝“秋水”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jù)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臺灣吃龍眼肉《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绷⑶飼r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chǎn)期,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南京“啃秋”本周日就將迎來立秋節(jié)氣,立秋是夏至后第三個節(jié)點。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guān)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9、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10.吃清涼糕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jié)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標簽: 立秋 什么 傳統(tǒng) 食物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guān)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