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
一
我跟作家楊克祥先生第一次直接打交道不是以“真人”跟“真人”面對面打招呼然后握手然后寒暄的那種傳統(tǒng)的方式,而是以各自的名字“背靠背”讓唱票人在監(jiān)票人充滿責(zé)任感的目光下亮開嗓子“唱”的方式中很嚴肅很慎重很神圣地進行的。
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零陵地區(qū)宣傳文化系統(tǒng)的兩百多號選民集中在一個大禮堂召開大會投票選舉一名地直單位的市(小永州市)人大代表,候選人就是楊克祥和我。我們兩人都是“老外”(黨外人士),不同的是那頂什么“家”的帽子不是同一個行當(dāng)?shù)摹羁讼槟菚r已是零陵地區(qū)非常紅火、且在省里出了名的作家了,又是在人氣最旺、選民最多的零陵地區(qū)祁劇團工作,幾乎大多數(shù)選民都熟悉他。而我呢,則只是一個一年前才從東安縣文化館調(diào)到地區(qū)文化館來的新人,除了本單位的領(lǐng)導(dǎo)、同事和家屬認得我以外,其他兄弟單位的人大都不知道我是哪路“神仙”。因此,我自己十分清楚,這一次選舉我肯定是一個“陪選”的貨色。有了這種心理準備,我率性將自己那張選票也投給了他,免得浪費了這神圣的一票。
但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待到唱票人按一張一張選票上的名字一路清清爽爽“唱”下來,記票人將一個一個“正”字認認真真寫下來,最后我那個名字的下面竟多出了一大堆“正”字。
這一結(jié)果讓我十分吃驚!我問坐在身邊的幾個同事,她們悄悄地告訴我:“楊克祥的故事比你多”。
我還是一頭霧水,故事多與選票有什么關(guān)系?
這位在地區(qū)那么有影響的作家到底有著一些什么不能讓人接受的“故事”?
二
自那以后,楊克祥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也就成了我心中的一個“懸念”,吸引我產(chǎn)生出一種頗為強烈的與之近距離交往的興趣。
后來,我們慢慢熟悉了。
再后來,我們竟成了可以無話不談的弟兄。
原來,我們兩人都是農(nóng)民的兒子,都曾有過一段“為革命種田”的光輝經(jīng)歷,用那個年代流行的說法就是在“同一條戰(zhàn)壕”里“戰(zhàn)天斗地”過的“革命戰(zhàn)友”!只是后來我們都吃了“國家糧”成了“國家人”以后各自干的活不是一個行當(dāng),手中使用的不是一套“犁耙”而已。他每天搬來搬去的是文字和標(biāo)點,我每天扛來扛去的是線條和色彩,我們之間“行”雖然是隔了,好像也并未隔著什么“山”。
那時我還年輕,總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生命可以任意揮霍,常常有亊沒亊地背著“寫家”們鬧一下爬格子的游戲。正因為這一不安分的興趣,有時也就喜歡窺探一下他們這些“寫家”是怎樣打發(fā)日子怎樣拿揑文字拿揑生活拿揑人物的?尤其感興趣的是喜歡看看這些“寫家”們是怎樣將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審美觸覚“搭”進他們的文字里的?因為我記得年少時曾經(jīng)讀過的那些小說里,奧斯特洛夫斯基、高爾基、歌德、楊沫、曲波、艾蕪……這些作家也都是將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情感或多或少或變著法兒“搭”進了自己的作品里的。
三
曾聽人說起過,搞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人捕捉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大都是遠勝于其他人的,且越是高手對生活細節(jié)就越敏感,捕捉細節(jié)的能力也就越強。但楊克祥對生活細節(jié)是怎么個“捕”法怎么個“捉”法我卻一無所知。有一回我們一起從高山寺17號的文化大院走出來,迎面正好有幾個打扮入時的女青年順著一級一級石階說笑著往上走,這些女孩子大都認識我,叫了我一聲“唐老師”后還大大方方跟我握了手。沒想到楊克祥在旁邊一番“捕捉”,像是抓住了什么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把柄”一樣,面帶幾分神秘而又不無得意地擺起譜來:“兄弟,你在女人面前就這點本事?話還沒講臉就先紅成這個樣子了那還有什么戲唱?以后你就拜我為師,我教你幾手吧!我一般都是半個小時幾句話就可以交一個女朋友的”。這種“?!蔽以犓颠^幾次,心里自然不會服氣,就回了他一句:“那你呢?你哪不結(jié)個婚給我看看?”我知道他的“短板”,他當(dāng)時在三個子女面前是“爹娘”一肩挑的“雙料”男人。我滿以為這一回擊會讓他縮嘴的,沒料到他更得意了,竟然得寸進尺地把嘴貼到了我的耳邊:“我能結(jié)婚嗎兄弟?。课乙歉囊粋€女人結(jié)婚就會得罪九十九個女人!那不是看到鬼了?”
記不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對楊克祥的認識忽然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原來我聽到的好多有關(guān)他的“故事”大都是這一類“那不是看到鬼了?”的故亊。而對于曾經(jīng)在那個說什么話都得小心挨斗而唯獨講“暈故事”不屬于“二十一種人”的特殊年代里當(dāng)過多年農(nóng)民且又是從生死難料的逆境中走過來的楊克祥,有些“暈故事”實在是由鄉(xiāng)下人的眼淚與生存智慧凝成的,沒有承受過這種刻骨銘心的歷練,就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個中的辛酸??!
四
記得有那么幾年,楊克祥的身邊還帶著三個幼小的子女,一個人的薪水要養(yǎng)活四口人,還要送大一點的孩子讀書,那負擔(dān)是夠重的,求生的壓力逼著他除了上班掙那點工資,有時還得到菜場撿些被賣菜人丟掉的鱔魚頭和菜葉回來給兒女們打打“牙祭”,更還得開發(fā)出自家一個靠墻的小窗臺作“小賣部”柜臺賣些煙酒火柴打火機一類的“南貨”賺點“活錢”來補貼每天油鹽柴米的開消。那時社會上流行“煙搭橋酒引路”的交朋處友套路,為了待客我也就常到他家去買那五毛錢一包的“橋”和那鄉(xiāng)里人剛烤出來的“路”,且常常在這種場合看到他仍然裂開嘴笑得那么燦爛笑得那么有成就感。這不禁讓我想起艾麗.伏尼契筆下那個化名“列瓦雷士”的牛虻到死都還記著的那幾句詩:
不管我活著
還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樂地飛來飛去
五
有一年大旱,楊克祥告訴我要去一個小山村參加抗旱,可能要去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還說有可能會以此為題材寫一點東西。
后來,楊克祥告訴我,他以抗旱為題材寫的“東西”發(fā)表了,標(biāo)題是《十二生肖變奏曲》。
他還告訴我,這部小說差一點被人“告”下來了!他對這件事特別氣憤:“我并沒得罪這些人,這些人為什么非得要置我的作品于死地?”
見他在氣頭上,我也就半真半笑丟下一句半截話為他去去火:
你用自己的成果佐證了“人家不如你”這樣一個最傷人的“命題”怎么就沒有得罪人?
沒想到他那有了幾分火氣的臉竟然一下就被我丟下的這半句話“丟”笑了,那一肚子“氣”也都被我這半句話“丟”消了一半。
六
讀楊克祥的作品,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這位老兄一拿起筆便總是一副燃燒著的狀態(tài),筆下的文字也總像一團瘋狂燃燒著的熊熊山火,一不小心連你都會被卷進那勢不可擋的火海!
有時候想想,或許是那特殊的時代特殊的經(jīng)歷特殊的人生感悟?qū)⑦@份非凡的天賦給了這個鄉(xiāng)下人,才讓他有了那么多不同凡響的情感噴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