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 網(wǎng)站導(dǎo)航
觀察家網(wǎng) 要聞 >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73人 希望有生之年能聽到“對不起”

揚子晚報 | 2020-11-26 15:03:49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91歲了,我不知道未來還能來參加幾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親口對我說一聲‘對不起’……”11月25日,庚子年十月十一,天氣陰沉。上午9時30分,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遇難者名單墻(哭墻)前舉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死難者遺屬家庭代表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余昌祥及去世幸存者梅秀英家屬、梅壽蘭家屬來到現(xiàn)場,祭奠親人。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73人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歷史見證者正在凋零。據(jù)統(tǒng)計,今年以來已經(jīng)有4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去世,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幸存者僅剩73人。

緬懷

《獻花曲》響起,儀仗隊抬出祭奠花籃。張建軍館長代表江東門紀(jì)念館、夏淑琴代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整理花圈挽聯(lián)。全體人員手持菊花三鞠躬……

“今天,我們與9家共25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家人,一起在這里緬懷83年前遇難的親人和同胞,獻上鮮花表達追思之情”,館長張建軍表示,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地傳承,即便這種傳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們身邊名單墻上密密麻麻、一個個的名字仿佛一直在訴說,提醒我們不要回避、不要遺忘曾經(jīng)血淋淋的傷痛。”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之子黃興華回憶:“83年前的冬月,我母親一家六口人在南京平家崗被日軍殘忍殺害,母親每天躲到山上才勉強活下來。作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今年來參加家祭活動,就是要悼念在那場屠殺中逝去的親人和同胞,就是要一代代傳承祖輩受害的歷史記憶,就是要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向往與堅守。不管時間過去多久,同胞們受難的痛楚一直印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歷史真相永遠(yuǎn)都在那里,警醒和啟示著后人。”

等一句“對不起”

91歲的夏淑琴和92歲的艾義英又一次在紀(jì)念館重逢。她們握緊彼此布滿皺紋的手,相互問候著近況。

盡管83年過去了,回首往事時,兩位老人依然會覺得劇痛襲來。好在,足可慰藉的是,如今不再有83年前那樣的寒冷、羸弱和無助。兩位老人不約而同地說,“希望日本政府能正視并承認(rèn)南京大屠殺歷史。”

“我8歲從死人窩里爬出來,每年都來參加家祭活動。我想念我的親人們,他們死得太慘了。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91歲了,我不知道未來還能來參加幾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親口對我說一聲‘對不起,你的親人是我們殺的’,我也就心安了。”夏淑琴說。艾義英也認(rèn)為這是自己多年來解不開的心結(jié),“看到哭墻上爸爸的名字就想哭。希望后人能了解這段歷史,不要忘記它,要珍惜現(xiàn)在和平的生活。”

93歲的葛道榮偕夫人,領(lǐng)著兩個兒子葛鳳瑾、葛鳳亮前來祭奠親人。葛老依據(jù)自己親身經(jīng)歷整理成十多萬字小冊子,取名《銘記歷史》。他說:“兒子、孫子、重孫,一代代人,我要帶著他們來紀(jì)念館祭奠親人。這里是我第二個家。雖然回憶是痛苦的,但是只有記住這段歷史,才能讓這段記憶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傳承

梅秀英、梅壽蘭兩位幸存者已去世,她們的后代帶著回憶前來參加家祭活動。梅壽蘭的大女兒大女婿吳秀珍和梁心流還將他們花費13年時間整理出的一本圖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梅壽蘭專輯》贈送給紀(jì)念館。這本圖集中匯集了數(shù)百張梅壽蘭生前參加紀(jì)念館清明祭、家祭等活動的照片。梁心流一一在圖片后手寫了說明。

去年以來,紀(jì)念館啟動幸存者二代普查。有不少幸存者二代加入了紀(jì)念館紫金草學(xué)雷鋒志愿服務(wù)隊,將父母輩的歷史口口相傳。

館長張建軍說,家庭祭告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追思先人的活動,對幸存者及家人,也是一種心靈慰藉。往年家祭活動都是一家一家地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紀(jì)念館集中為幸存者家庭舉辦本場家祭活動,“希望通過年復(fù)一年的家祭,把這段歷史記憶不斷傳承下去。”

  • 標(biāo)簽: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媒體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