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焦點消息!山東德州緊扣“為民便民惠民”核心繪就新“楓”景

2023-06-22 12:45:45來源:光明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姜東良 梁平妮 見習記者 張運恒 劉琳

從“信訪大廳建在縣委大院”,到“把信訪大廳‘搬’到群眾身邊”,從“大廳在大院、干群面對面、問題不出縣”,到形成“為民服務不止步、全域治理不缺位、問題風險不外溢”的現代化社會治理新模式——近年來,山東省德州市緊扣“為民便民惠民”核心,把解決群眾信訪訴求拓展到防范化解矛盾風險,打造“德為民”金字招牌,在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注入更多生動的地方實踐、時代元素,逐漸形成“楓橋經驗”德州實踐這一具有時代特征、地域特色的社會治理現代化善治路徑。全市信訪總量、訴訟案件總量、萬人訴訟率、民轉刑案件數呈現“四個下降”,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

群眾有了訴求,應如何快速回應,及時為群眾解難題?2009年,陵縣探索將信訪大廳建在縣委大院,群眾可自由出入縣委大院,信訪渠道的暢通極大方便了群眾。2014年,陵縣撤縣設區(qū),名稱變了理念未變。如今,陵城區(qū)在信訪大廳的基礎上,打造區(qū)級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矛調中心、信訪接待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等5個部門整建制入駐,組織公、檢、法、司及住建、人社等12個部門常駐中心,配備速裁、仲裁、心理咨詢等10個功能室,實現各類矛盾糾紛訴求“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資料圖】

從一縣之地上升到市域層面,從解決群眾信訪訴求拓展到防范化解矛盾風險,德州市在傳承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把為群眾解訴求變成為群眾服務,把為民落到細處實處,打造市、縣、鄉(xiāng)鎮(zhèn)三級“一站式”矛調中心,村(社區(qū))設調解室,做到“前端”一站式受理、“中端”一鍵式分流、“后端”一攬子調處,讓群眾實現“進一扇門事全辦清”。

比如,夏津縣在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時,配備八大調解功能室,訪調、訴調、檢調、警調、律調、司調、專調、心調、行調、綜調十大調解力量入駐,組成“聯調超市”,通過“部門現場調處、云端視頻調解、綜合會商研判、跟蹤督辦問效”四項工作機制,“一站式受理、一體化運行、一攬子化解”群眾各類矛盾糾紛,紓解心結,定分止爭。同時,發(fā)揮“慧鄃解”品牌帶動效應,在全縣14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18個社區(qū)、31個村級均成立矛調中心及品牌調解室,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的“疙瘩”解決在群眾“家門口”。

圖為2022年7月4日,夏津縣人民法院“鄃和·法官六進”工作室速裁團隊對一起民間借貸糾紛開展訴前調解工作。德州市委政法委供圖

在平原縣龍門街道辦事處軍倉新村,“老楊說事”家喻戶曉?!袄蠗睢本褪驱堥T街道辦事處調解員楊孟濤,因為善于給群眾化解心里疙瘩,年過七旬的老楊成立了“老楊說事”調解室,成為遠近聞名的“和事佬”。

平原縣政法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法治作用,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開展“三官一律”即“檢察官、法官、警官和律師(法律工作者)”進村社活動。政法干警從機關向基層下沉,努力夯實基層基礎,全力維護基層平安,主動化解矛盾糾紛,促進鄉(xiāng)村法治建設,打通農村法治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圖為“三官一律”在龍門街道劉莊村調解矛盾糾紛。德州市委政法委供圖

2021年,一位村民因為承包地問題找到楊孟濤,楊孟濤一看對方火氣不小,趕緊安撫對方情緒,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后,又帶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找到了該村支書,一起學習相關法律條文、耐心解釋。最終,在楊孟濤的調解下,村民與村支書的誤會解除,兩人握手言和。

如今,“老楊說事”調解室已成為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重要平臺,“有事找老楊”也成為新村村民的共識。而這些也彰顯出平原縣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探索:從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對涉法涉訴信訪群眾,在“思想教育、信訪信法”到位上下功夫,在問題“事心雙解”上做文章,推進涉法涉訴信訪“雙到位”“雙化解”。

為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12支565人的縣級群眾思想政治工作隊,把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干部、專業(yè)人士、群眾代表吸納進來,為化解疑難復雜信訪訴求提供“外腦”支撐。

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服務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也是其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德州市堅持讓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直接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和堅定支持者,最大限度凝聚合力促進群眾訴求“事心雙解”,把矛盾糾紛化解于萌發(fā)階段、訴訟之外。

如今,1.3萬名專職網格員、1.2萬名調解員、6000余個(社區(qū))調委會、139個企事業(yè)單位調委會、67個行業(yè)性調委會及廣大社區(qū)內老干部、老教師、老戰(zhàn)士、老專家、老模范等“五老”人員,均是德州社會治理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其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努力實現社會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成效讓群眾評判、成果讓群眾共享。

在寧津縣,開展“柳下夜話”活動成為當地群眾喜愛的一種參與社會治理的新形式。

老石碾、小馬扎,我說你聽,我問你答,從茶米油鹽到村情國事,從人居環(huán)境到鄉(xiāng)村振興,從干部“端菜”到群眾“點菜”……在“柳下夜話”活動現場,干部群眾圍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流,拉家常、商農事、講政策、謀發(fā)展,架起了干群互動的平臺。

這是寧津縣探索黨建引領鄉(xiāng)村治理新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寧津縣根據“村民白天事務繁忙,喜歡晚上閑聊聚談”的特點,創(chuàng)新改變工作方式由等村務到找村務,由被動工作轉變成主動工作,組織黨員干部到池塘邊、大棚里、花圃里等群眾日常閑聊聚集的地方,積極傾聽群眾的心聲,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實現聯系群眾面對面,服務群眾零距離。

圖為寧津縣大柳鎮(zhèn)中陶村組織“柳下夜話”解決群眾訴求,架起干群溝通橋梁。德州市委政法委供圖

如何借力科技,讓群眾“事心雙解”更便捷?德州市堅持“一網統(tǒng)管、一辦到底”,推進數字化系統(tǒng)集成改革,集成網格化治理大平臺、“微連心”小程序、“12345”市民熱線等,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群眾訴求受理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及時預測預警各類風險,從“治已病”到“治未病”轉變。德城區(qū)創(chuàng)新“云上一站式”解紛模式,通過“云”報事、“云”處置、“云”評議,“網”盡群眾“急難愁盼”事,讓群眾矛盾“疙瘩”指尖化解、“云端”融冰。

在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探索之路上,德州市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始終踐行“為民便民惠民”理念,更加強調黨的領導、更加彰顯法治思維、更加突出科技支撐、更加注重社會參與,以真心紓民怨、以真意解民憂、以真情暖民心,全力化解矛盾糾紛,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為政法工作現代化貢獻德州智慧、德州力量。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