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合肥“盒飯姐”長期售賣10元盒飯成為“網(wǎng)紅”,因與浪費的食客發(fā)生爭執(zhí)再次引發(fā)關(guān)注
“盒飯姐”的反浪費煩惱
安徽省合肥市鳳麟路與龍湖北路交叉口向東的空地,是“盒飯姐”王榮亞的舞臺。
4月8日上午10點半,數(shù)十頂綠色的雨棚搭起來,塑料座椅四散擺開。王榮亞和丈夫陳立炳架起長桌,擺上盛滿菜的餐盤??绝啞⒚追廴?、紅燒肉、小干蝦……葷菜為主,主食配米飯和饅頭。她曾開玩笑說,想吃素的,到別人的攤位去。
清明節(jié)剛過,涌入的人流讓她喊啞了嗓子。她手里拿一個小蜜蜂話筒,不停喊著,“勤拿少取,10塊錢隨便吃!吃飽為止,但是不要浪費糧食。”
四十六歲的王榮亞出生于安徽阜陽,早年間在阜陽的農(nóng)村種地,后來開餐館,2015年來到合肥謀生。
2023年,因為長期售賣二三十種菜、只要10元的盒飯,王榮亞、陳立炳夫婦一夜之間成為“網(wǎng)紅”,人們稱他們?yōu)?ldquo;盒飯姐”“盒飯哥”。
今年3月底,因為有人在攤位前浪費餐食,王榮亞看不過眼,和對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這段視頻被人傳到網(wǎng)上,讓“盒飯姐”再次上了熱搜。
在網(wǎng)上的評論區(qū)內(nèi),網(wǎng)友們幾乎一邊倒地支持王榮亞,“支持‘盒飯姐’!吃飯就該珍惜糧食!”“做人要有良心,10塊錢給你吃這么多,你還浪費?”也有網(wǎng)友認為,“我花了錢,我愛怎么吃就怎么吃。”
面對爭議,王榮亞表示,她不指望靠這個賺到大錢。她會堅持“良心價”做生意,但也希望大家珍惜糧食。
3月底,因為有人在攤位前浪費餐食,王榮亞和對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被人拍下并傳到網(wǎng)上?!《桃曨l平臺截圖
中午時分,“盒飯姐”的攤位前排起長隊?!∈茉L者供圖
“只要吃到肚子里,一分錢不給也沒關(guān)系”
“他說‘我付了錢的,我可以倒’,我們10塊錢啊!咱沒有收你多少啊,對不對?叫你吃多少打多少,這種人你一輩子不要來吃我的飯!”
王榮亞情緒失控的樣子被鏡頭記錄下來,她的聲音沙啞,眼眶微微濕潤。這不是她常常對外示人的樣子,常來的食客們記得她,招呼起人時總掛著笑臉,講話帶著一點阜陽口音。
王榮亞回憶,3月30日是個周日,客流量很大,她的父親也來到現(xiàn)場幫忙。當天,有家長帶著孩子來吃飯。臨走時,她父親發(fā)現(xiàn)這撥客人還剩了兩碗滿滿的菜沒有吃。老人心疼,語氣有點激動地勸道:“打了這么多菜不吃,太浪費了!如果不喜歡吃,可以少打一點。”家長卻反駁:“我付了錢,吃不完是我的自由。”
王榮亞聽到兩人爭執(zhí)的聲音上前阻攔,“他們說,這么多人浪費,為什么只說我們一家?我們付錢了,想扔就扔。”
“只要把食物吃到肚子里,一分錢不給我也沒有關(guān)系,但哪怕浪費一口食物,我都會很難過。”王榮亞這樣回答客人。
王榮亞說,她當時覺得心情很崩潰,“我堅持做了這么多年,沒有賺到什么錢,還這樣被人不理解,我為自己感到不值得。”
“人能裝一天兩天,誰能裝幾十年一輩子”
這不是王榮亞頭一次遇到浪費的問題,一些短視頻博主也拍下了王榮亞攤位上那些未被吃完的食物,甚至有客人要拿回家喂給狗吃。大部分時候她都一言不發(fā),忍耐下來,“好多人覺得,我是出了錢的,吃不完就扔是理所應當?shù)摹?rdquo;
她一方面心疼被浪費掉的食物,另一方面又為自己感到委屈,“好多人以為我是心疼錢。”她將電子錢包翻出給來訪的記者看,“我自己都沒什么存款,還欠著賬呢……要說我裝,人能裝個一天兩天,誰能裝幾十年一輩子。”
王榮亞希望每天都能將飯菜賣光,偶爾到了快收攤的時候,菜剩得不多,她寧愿免費送給遲來的顧客,或者送給周圍的環(huán)衛(wèi)阿姨和孤寡老人。王榮亞算過,大概每天能有二三十人免費在她的攤子上吃飯。
王榮亞強調(diào)節(jié)約能帶來的現(xiàn)實好處,“如果大家每個人都節(jié)省一口,那更多的人可以吃到,我薄利多銷,才能讓生意轉(zhuǎn)起來。”
在兒時的安徽農(nóng)村里,王榮亞過過苦日子,“小時候我們只能吃粗糧,高粱玉米磨的面。有一年只有我們家收成好,全村的人都來借我家的糧食。”早年間她在農(nóng)村種地,麥子人工收割,收一些糧食,手上就磨出一些血泡。糧食和血汗緊密相連。
2015年,王榮亞從老家來到合肥謀生,此后一直做盒飯生意。她的攤位一直擺在工地附近,一開始食客也幾乎都是農(nóng)民工。來往得多了,食客和老板成了熟人,王榮亞知道誰多少天沒有生活費,也知道誰的家中急需用錢。
她看到那些想要節(jié)省五角錢的人們,工地里一對夫妻白水下面條,連青菜葉子都沒有,到王榮亞的攤位上要些咸菜。
王榮亞對這些苦感同身受。
來到合肥十年,王榮亞也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變化,她將客人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農(nóng)民工兄弟姐妹們”,她這樣稱呼他們。這幾年,合肥的工地變少,她的攤位上來了貨車師傅、快遞員、下水道維修工,“都是工作普通的兄弟姐妹。”
“我不想做沒用或者有毒的東西”
2015年之前,王榮亞在阜陽開了一家小飯館,她自評不適合做生意,“總擔心人家吃不飽,客人要半碗我都要給人家一碗。”
后來來到合肥,撿起了原來的小餐飲買賣。看到有人在工地擺攤賣盒飯,她也學著賣,但種類總比別人多,人家兩葷一素8元,她也賣8元。嘴巴上講,十幾種菜只能挑三樣,但實際上完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后來物價漲了,同行們的價格都定在10元,不漲價生意難以為繼,王榮亞也漲了價,但把菜的種類增加了上來。她有固定的供應商,拿貨量大,能夠把成本降下來,但即便這樣,她說,有時肉菜價格高了,她也沒法盈利。
2023年引發(fā)外界關(guān)注后,來她攤上吃飯的人更多了,她也比從前更忙了。上午11點左右出攤,在那之前,她要進行7個小時的烹飪,幾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午后則是采買原料的時間,晚上睡覺之前,還要將能提前備好的菜洗好、切好、腌制好。
現(xiàn)在,她的攤位前每天都有兩三百號人吃飯,王榮亞說,有不少外地人來,但更多的還是熟客。農(nóng)民工來到王榮亞的攤位上總有優(yōu)先級,王榮亞怕“他們上班時間趕不及”,總是先給他們打飯。
光顧了不少次王榮亞攤位的錢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聽說“盒飯姐”的名號還是在2023年,當時她人在外地。2024年夏天,她回到合肥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吃“盒飯姐”的飯,她距離“盒飯姐”的攤位六公里,頭一次嘗了,發(fā)現(xiàn)種類挺豐富,之后便常到這里吃午飯。甚至清明節(jié)時,因為人流太大,去了都沒有吃上。
“大多數(shù)人還是很愛惜糧食的,但一個饅頭一口也沒吃,一碗紅燒肉被剩下,都太常見了。”
王榮亞說,把一天的菜賣完,差不多能賺兩三百元。她不指望靠這個賺到大錢,她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人死了就像一把灰,像肥料一樣撒在地里,我不想做沒用或者有毒的東西。”
她覺得自己與她的食客們共擔同一份壓力,“來到我這里的人都非常開心,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非常解壓。”
王榮亞不清楚自己的10元盒飯還能堅持多久,她考慮過漲價到12元,但覺得現(xiàn)在掙的錢也足夠養(yǎng)活自己了,還不如將2元錢給顧客們省下來,這樣他們交一天水電費的錢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