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快報:身邊的變化丨“瘦身”后的南鑼鼓巷里有了新生活

2022-10-12 17:29:31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身邊的變化,今天我們講述的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qū)之一,南鑼鼓巷的故事。

南鑼鼓巷:老胡同里的新生活

南鑼鼓巷全長780多米,建成于元大都時期。在主街的兩側,各有8條胡同,分布著800多個院落,完整保存著元代“里坊式”的胡同肌理。這里吸引了國內外游客接踵而至。


(資料圖片)

不過,因激增的游客人數(shù)嚴重超出了南鑼鼓巷的承載能力,商業(yè)無序發(fā)展。2016年,南鑼鼓巷暫停接待旅游團隊,商戶們開始響應號召進行“自救”整改。經(jīng)過這幾年的發(fā)展,南鑼鼓巷有了哪些新變化?

承載量上限只有1.7萬人的古巷,每天客流量超過3萬人次,小長假期間甚至達到了10萬人次,一度超過故宮。南鑼鼓巷店鋪的租金也快速暴漲了幾十倍。

總臺記者 王勝東:過去的南鑼鼓巷不光是人滿為患,更重要的是商業(yè)業(yè)態(tài)的無序發(fā)展和商戶私搭亂建所導致胡同風貌的嚴重破壞。2016年開始,政府相關部門和由商戶組成的商會攜手努力,不堪重負的南鑼鼓巷,開啟了它的“瘦身”工程。

2006年來到南鑼鼓巷的李顯慶,經(jīng)營了這條主街上最多的店鋪,銷售的大多是類似臭豆腐、烤魷魚、炸榴蓮等快消品。在南鑼鼓巷“瘦身”那段時間,他很消沉。

雖然心里有顧慮,但當李顯慶理解了政府和商會共同制定的《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qū)風貌保護管控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中關于保護工作的細則后,他開始意識到這也許是一次機遇。

這本30多頁的《導則》包括了南鑼的保護、規(guī)劃、管控等方面,不僅嚴禁私搭亂建,連建筑材質也要使用傳統(tǒng)青磚、青白石,甚至在建筑色彩方面都有統(tǒng)一要求。

南鑼鼓巷商戶 李顯慶:犧牲了短期的利潤。但是在今天來看,這個決策是好的。我們做了自己的品牌,經(jīng)營規(guī)范化。我們的消費者感受也得到了提升,對南鑼鼓巷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現(xiàn)在發(fā)展更健康。

南鑼鼓巷商會會長 徐巖:我們南鑼鼓巷的發(fā)展目標是以文創(chuàng)為主體,以原創(chuàng)為特色,以體驗式、博物館式、花園式為特征的商業(yè)街。

胡同里的古韻與新貌

南鑼鼓巷主街的新氣象只是一個方面,對于長期居住在南鑼鼓巷周邊胡同的居民來說,環(huán)境和生活的改善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

總臺記者 何暢:南鑼鼓巷是許多外來游客來北京了解歷史必去的一個打卡地,因為這里的胡同蘊含著許多老北京的“活歷史”。但是在2016年之前,這里還不是這個樣子。當時,本來就不寬的胡同里停放了許多車,空調機箱也都隨意地掛在墻上,天上也“飛”著各種電線。

總臺記者 何暢:現(xiàn)如今,頭頂?shù)娘w線沒有了,露出了通透的天際線。同時,曾經(jīng)外掛的空調機箱也都統(tǒng)一做了隱藏裝飾。最難得的是,很多老建筑重新露了真容。

總臺記者 何暢:我眼前這個大門叫“如意門”,它是古代尋常百姓家常見的一種規(guī)制的大門。我們提前約了這個院子里的其中一戶居民,一起進去看看里邊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南鑼鼓巷居民 楊占嶺:在北京四合院中,講究“桑柳榆槐不能進宅”,所以種的都是石榴、柿子、棗樹,春華秋實。以前我們這叫大雜院,現(xiàn)在種綠植的地方全是自建房,旁邊是一條極窄的小路,現(xiàn)在空間已經(jīng)打開了。

“申請式騰退”

居民自愿選擇是否搬遷

自2015年起,北京市東城區(qū)以南鑼鼓巷地區(qū)雨兒、帽兒、蓑衣、福祥四條胡同為試點,創(chuàng)新推出了“申請式騰退”政策,把選擇權交給胡同居民,老街坊們可以自愿選擇“去或留”。外遷居民可以通過適度補償,搬到面積更大、設施更現(xiàn)代化的新小區(qū)居住。關大爺就是外遷居民之一,我們先來看一段五年前拍攝的畫面,當時,關大爺還住在南鑼鼓巷的舊房子中↓

南鑼鼓巷居民 關大爺(五年前):你看這個屋子,一關上燈就黑得要命,整天都是這樣。這間屋不見光又不透風,你說怎么住。

老街坊的新生活

現(xiàn)如今,關大爺已經(jīng)告別南鑼鼓巷,搬入了新居。前不久,我們的記者又回訪了這位老街坊。

國慶節(jié)前,關大爺要到女兒那里看看外孫,順便回趟南鑼鼓巷看看老街坊。

關大爺要見的老街坊就是楊占嶺,多年未見的老街坊一見面是格外的親,可誰承想,倆人剛見面就“比”了起來。

關世岳:這地兒買東西還是不方便嗎?

楊占嶺:還可以,這邊現(xiàn)在有一個新的超市,而且(價格)還特便宜。

關世岳:那挺好,但是沒有我們雙橋方便,出了門有四五個超市。

楊占嶺:(無論是)咱們搬走的居民,還是咱們留住的居民,生活水平都上來了。

對于胡同的生活來說,改變還不止外出購物這一點。楊大哥最想讓老街坊看的還是曾經(jīng)讓家家戶戶都頭疼的老難題,如今是怎么改善的。

楊占嶺:這邊是廚房,這邊是衛(wèi)生間。現(xiàn)在咱們冬天洗澡也沒問題了。

2015年8月,北京市東城區(qū)啟動了對南鑼鼓巷西南角四條胡同的修繕整治項目,通過“申請式騰退”和“申請式改善”的方式,居民可自愿選擇外遷、平移或者留住。外遷居民可通過適度補償,搬到面積更大、設施更現(xiàn)代化的新小區(qū)居住。在南鑼鼓巷這四條胡同的600多戶居民中,像關大爺一樣選擇“申請式騰退”的居民有452戶,占比近70%。

居民攜手社區(qū)共治

扮靚胡同新景

其實不僅是南鑼鼓巷,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東城區(qū)還通過讓居民參與小巷治理的辦法,改善、提升、保護老城風貌。如今胡同里的生活透著濃濃的鄰里情,帶著地道的煙火氣。

草廠社區(qū)小院議事廳就是胡同老街坊們反映和解決難題的地方。一大早,幾位居民代表就聚在這里,為如何解決胡同里非機動車集中停放的問題,商量著想法,并初步找到了兩處可以改造成未來車棚的場地。

北京東城區(qū)前門街道草廠社區(qū)小院議事廳負責人 李彩仙:我們小院議事廳從2012年成立到現(xiàn)在,有十年了。有事大家就一起商量著辦,大家都有權利,也都有責任把家園保護得更好,所以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一天比一天幸福。

正在為胡同微花園景觀忙活著的,是東四街道六條社區(qū)胡同花園花友匯的一群居民?;ㄓ褏R是社區(qū)協(xié)調建立的居民自治組織,成立5年多來,居民中不少養(yǎng)花達人加入進來,用愛好與特長守護著胡同里大大小小的花卉景觀。

胡同里有新的景致,也增添了新的功能。在美術館后街,通過地鐵盾構工程騰退空間改造的四合院,如今變成了市民文化中心,學習茶藝、插花,參加各類表演。古樸的四合院里,藏著最具都市感的熱鬧生活。

南鑼鼓巷:老胡同里的新生活

胡同幽巷,小院人家,這里有一家一戶的小日子,也有關乎千家萬戶的大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實現(xiàn)了以胡同為代表的全市3900余條背街小巷的全面提升?!凹芸站€入地”“胡同不停車”“群眾自治”“社會共治”等一系列治理舉措和創(chuàng)新機制,讓胡同里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融為一體,讓老街坊過上新生活,讓老胡同煥發(fā)新生機。

監(jiān)制丨陳杰

總制片人丨王平 彭娜

制片人丨晏琴

編輯丨柏楊 盧子月

記者丨王小節(jié) 朱世松 何暢 王豐 王勝東 袁成剛 魏娜 張福德 尹一男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