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東湖評論:“窩囊旅游”并不窩囊

2025-08-16 18:10:08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資料圖】

“窩囊蹦極”“窩囊爬山”“窩囊漂流”,這個夏天,“窩囊廢旅游三件套”在社交平臺刷屏。浙江安吉龍出沒大峽谷的“躺平漂流”單日門票銷售額逼近40萬元,千島湖天嶼山三段式自動扶梯讓登頂時間從50分鐘壓縮至10分鐘,湖北黃石天空之城景區(qū)的緩降蹦極門票銷量同比增長2.7倍。這些被戲稱為“窩囊”的旅行方式,看似是年輕人對“偷懶”的自嘲,實則反映了一場旅游模式的變革。

這種旅游方式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在于其精準命中了當下年輕人“又菜又愛玩”的心態(tài)。與跋山涉水、挑戰(zhàn)自我的傳統(tǒng)旅游不同,玩而不累是“窩囊旅游”的精髓。在追求刺激與渴望安逸的夾縫中,“窩囊旅游”踩準了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將有風險的硬核項目巧妙轉變?yōu)榭煽氐拇碳んw驗。它極大程度減少了旅游造成的體力消耗與精神焦慮,以低能耗方式換取高情緒價值。它摒棄了“自討苦吃”的旅游邏輯,旗幟鮮明地宣告,門要出、山要爬、景要看,但苦是一點不吃,險是半分不沾。這種極具體驗又不失溫和的模式,讓游客以自己舒適的方式拓寬體驗的邊界。

“窩囊游”的走紅,表面看是年輕人對“吃苦式旅游”的集體反叛,其實是高壓生活下的一場精神自救。當“特種兵式打卡”用日均三萬步制造新的焦慮,年輕人開始拒絕這種自我消耗的表演,而是選擇“少點體力消耗,多點心理舒適”的療愈。在工作與生活齒輪中高速運轉的年輕群體,早已厭倦將假期變成另一戰(zhàn)場,既然上班已足夠疲憊,何不在山水間體面地“偷個懶”?“窩囊旅游”正好滿足了這份需求,“窩囊就窩囊,開心最重要”,旅行不再是證明自己能吃苦的勛章、窩囊不再是貶義詞,而是對自己的接納和取悅。

旅行方式的選擇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有人渴望在極限攀援中追尋刺激,有人樂于在慵懶放空中重啟身心,這是各得其所、自得其樂的事。對旅游業(yè)而言,旅游業(yè)的破局之道,首先在于精準錨定多元分化的消費訴求。與其執(zhí)著于打造“全民通吃”的標準化產品,不如深耕細分市場、滿足差異化需求。為追求效率的游客保留高密度打卡路線,為向往松弛的群體設計“躺平套餐”,讓親子家庭能找到趣味互動場景,讓獨行青年能邂逅自在獨處空間。“各美其美”的包容心態(tài),才能讓每個群體都在旅途中找到專屬的樂趣。

更進一步,旅游業(yè)的生命力恰恰藏在對“變化”的敏銳響應中。當“特種兵旅游”的熱度尚未完全褪去,“窩囊旅游”已悄然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兒,這印證了市場需求的流動性。即便“窩囊旅游”當下風頭正勁,也終將面臨迭代退場的命運。唯有將緊跟需求、順勢而為內化為行業(yè)基因,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旅游消費和文化潮流中站穩(wěn)腳跟、始終保持活力。

年輕人對“窩囊旅游”的偏愛,不是慵懶的妥協(xié),而是對旅行本真的回歸。當旅游卸下“吃苦”的枷鎖,當行業(yè)讀懂“舒適”的訴求,讓每顆疲憊的心,都能在山水間自在棲息,這才是旅游業(yè)該有的樣子。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王棉(武漢市江漢區(qū)“西北湖學社”團隊、區(qū)委組織部)

責編:袁莉莉

標簽: 觀察家網 最新資訊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